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什么朝代?
发布时间:2024-03-21 08:00:37 点击:我国的学校教育出现得很早,只不过当时还没有“学校”这一概念。
早在夏代就已经有广泛意义上的学校了,称为“校”,主要是教授祭祀礼仪和射、御、书、数;
到了商朝,学校称为“序”,主要开展礼乐、习射、宗教教育等活动;
西周的时候,学校的名称为“庠”,是源于虞舜时期的教养机构,主要是利用养老活动对青年进行孝悌教育。当时,周天子还设置了专门供奴隶主贵族读书的“大学”,称为“辟雍”。满15岁的男性贵族子弟都可以在里面学习各种所需的技艺,如礼仪、音乐、舞蹈、射箭、骑马、驾车等。而10岁到15岁的男性贵族子弟则寄宿到城内的“小学”学习。
做清明饺
清明饺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,因为其色泽为青绿是用笋粒、肉丁等作馅捏成月牙形的饺子。。清明饺是用“青”做的。
“青”是一种野菜,小圆叶子,带白色绒毛,有香气。青有艾青、绵青、花青等不同品种,台州人多用绵青。“青”采来后洗净,焯水去苦涩味,捣烂成糊状后,揉进糯米粉中。青Y有咸甜两种,做成后垫上一小片新鲜的树叶或竹箬,然后再蒸熟。“青”作为野菜的名称,单字读升调。青Y的青字还可理解成颜色。
对于清明节,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、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陈华文教授告诉记者,其实对于清明节来说,一直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个重大节日,“中华民族对于祭祀祖先,主要就是两个节日,春祭就是清明为主,冬祭就是立冬、冬至为主。而春祭一般是到祖先的坟头祭祀,而冬祭则更多是在家或者宗祠祭祀。”
在绍兴、浙南等地区,春祭的场面通常很大。“家境比较好的家族,会有全猪、全羊等,还不止一头。一般人家会有清明饺、糍粑这样的祭品。”陈华文教授说,在祭祀结束后,大家会把祭祀过的猪牛羊分给族人,为的是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祖先的保佑。
正清明不上坟,一般都是提前上的,当年的新坟要在春分前上,旧坟一般等到春分后就可以上了
清明节主要习俗是什么
西席:即“老师”。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“夫子”、“先生”、“恩师”外,何以还经常尊称为“西席”呢?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。据《称谓录》卷八记载:“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,上幸太常府,令荣坐东面,设几。故师曰西席。”此事史料可查: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,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,登上皇位后,对桓荣仍十分尊敬。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,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,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,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。他为何让老师“向东”坐呢?原来,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――即面向东方为最尊。“西席”,就是“坐西面东”的座次,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。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,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,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。
教习: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.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(即庶吉士)之师称教习.清末兴办近代学堂,也沿称教师为教习.
教授
具有国家指定的――近三年内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,一定的科研功绩(论文、课题、出版书籍)),一定的年度考核成绩(合格、优秀),以及一定的社会兼职关系(知名度)等基本标准外,所有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还应具有以下要求(注:讲师-副教授-教授阶梯式提升):
1、学术、专业深厚,在该专业的某一领域,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独树一帜的知名度,并服务于社会。
2、在学术方面具有持续或增长的发展趋势或功绩,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时段。
3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品德,愿为祖国、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
4、具有一定的表达水准或教法手段,把自己内在的东西被受教育者领会、理解。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这样社会才会进步,祖国才会发展。
教授古时的含义
教授在古时时一级学官的名字,设置于宋代。那时在路学,府学,州学均设有教授,主管教育所属生员。
师: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.从先秦至今,一直沿用,没有例外.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,磕头顶礼,以示对教师的尊敬.
师: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.据《周礼・地官师氏》载:三日顺行,以事师长.后来,通称教师为师长.
博士: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,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,经学教师称博士.到唐宋时期,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,算学,书学博士之分.
祭酒 :汉代有博士祭酒,为博士之首,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.
司业: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.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,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.
学官: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,也称校官.《史记・儒林传》载:公孙弘为学官.到东汉时,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.
教习: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.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(即庶吉士)之师称教习.清末兴办近代学堂,也沿称教师为教习.
教谕: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.元,明,清时,县学皆设教谕,为正学官,掌管文庙祭祀,教育所属生员.
西席:又称西宾,讲席.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.因古人席地而坐,以西边为尊,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,故教师尊称为西席,西宾,讲席
该句翻译:
孔子说:“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,那是献媚;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,那是没有勇气。”
该句评析:
在孔子看来,人在行事的时候有两种错误倾向,一种是不该作为时“乱作为”,一种是“当为不为”,这两种错误倾向,都是应该避免的。尤其是手握大权的官员,对这两种错误倾向要保持高度警惕,以免造成严重后果。
为了阐述这个观点,孔子结合了具体的情况,以“祭祀非鬼”和“知义不为”为例加以说明。“非其以而祭之,谄也。”意思是说,不是自己的先祖而去祭祀。作为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,祭祀是国家和民众的头等大事,而祭祀,依礼应当祭祀自己的祖先和信奉的神灵。
放着自己的祖先不祭,而去祭祀别人的祖先,肯定是为了向别人献媚,这就是该做的事不做,却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。而“见义勇为”是一种美德,也是君子的义务,如果"现义不为”,便是放弃道义和职责,成为不仁不义之人。
从孔子的本意来看,这话应该是说给执政者听的。因为普通人胡乱作为与当为不为,只会对自己和周围有限的人产生影响,而执政者一旦行为失当,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譬如,当政者“所祭非鬼”,可能引起信仰混乱。
在中国,统治者只有在屈膝投降之后才会祭祀别人家神灵,比如后晋石敬瑭称辽国皇帝为“父皇帝”,自己为“儿皇帝”,那就得祭祀""父皇帝”的祖先了。这种为私利而谄媚的行为,便是“所祭非鬼”。
当然,当政者还有很多不应该胡乱作为的事情,比如,失信于民、任人唯亲、滥权残民、横征暴敛、穷兵黩武等,这些事情一旦做了,必然会导致国家混乱。孔子的这番言论,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。
扩展资料:
背景:
孔子对于当时“礼坏乐崩”的时代有深切的 感受,自认为“斯文(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 度)在我”。他一生中四处奔波,推销自己的 儒家学说,但在西周他的思想没有被采纳, 晚年致力于讲学。
从汉代开始,董仲舒提出 独尊儒术,使儒家文化成为2000多年来中 国社会政治、文化的基石,孔子的思想经过 改造,形成“三纲五常”为主体的思想,成 为历代统治者标榜最高道 德规范的理论。
在唐代以后传播到日本、 韩国等周边国家,构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 圈。历代皇家尊孔子为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、“至圣先师”。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、行 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孔子的理论就是使 原始礼乐制度理性化、伦理化,“仁”即爱 人,通过“忠恕之道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 遍和谐。
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面向 民众的私人教师。孔子提倡“因材施教”、“有教无类”, 他提出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做一个真正 的“人”,教授知识多采用启发的方式,鼓 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,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。
先生说:“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,这是你存心谄媚。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,这是你没勇气。”
无论是“谄”还是“无勇”我想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,就是内心有妄想,有执着。这妄想和执着越是向外求,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多,就越依赖外界。任何人,在环境里都是脆弱的。他觉得自己不脆弱,是因为没看到脆弱的真实性,或者是把内心的力量放大了。太多依赖外界,就太多需要外界的帮助。我们不去谈这种需求是对是错,只是,“谄”的人,“无勇”的人,他们自己并不愿意这样吧?谁不愿意内心自在地活着呢?
不谈对错,也是相对的。设若某人的行为触犯了他人的利益,甚至就是故意的,这终究有点让人不耻了。
检讨自己,非其鬼而祭的时候,有。见义不为的时候,也有吧?即使现在没有,以后,也应该会有。只是我希望有的时候,别侵犯到他人的利益,别整得自己半夜哭醒,就成。
孔子说:“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,你却去祭它,这就是谄媚。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,却袖手旁观,就是怯懦。”
提出“义”和“勇”的概念,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。《论语集解》注:义,所宜为。符合于仁、礼要求的,就是义。“勇”,就是果敢,勇敢。孔子把“勇”作为实行“仁”的条件之一,“勇”,必须符合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,才算是勇,否则就是“乱”。